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代史】国民党史知识点考点版总结

[复制链接]

45

主题

62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7:5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醒:点击上面 即可免费订阅!


历史学考研网致力于为广大考生发布最及时的考研信息、史学研究动态、提供最权威最完善的考研资料与院校信息、提供历史学考研针对性辅导。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帮助每一位历史考研人考研成功!  加微信:610492442  好友,不仅可以找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考研资料,名家讲座集、名著等,而且还可以获得时时的复习解惑哦。


如果你是18历史学考研学生
欢迎联系历史学考研网老师
帮助你选择报考院校、专业课复习指导
老师微信: 610492442
回复:18历史学考研

一、名词解释
1.二次北伐(苏州大学2004
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北伐奉系张作霖的战争。国民党称这是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二次北伐。1928年2月,南京政府将北伐各军编为第一、二、三集团军,分别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为总司令,全军总司令蒋介石。6月3日,张作霖退出北京。6月4日,张作霖皇姑屯被日本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20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市为北平市。
2.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安师大2004
1927年8月19日,武汉方面宣布迁都南京。9月,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决定设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由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组成。在三大召开前,行使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职权;统一地方国民党部;筹备召开三大。但是国民党三方的统一,很快分裂。
3.济南惨案(华东师范大学2001、北京师范大学2002
日本在山东济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5月3日,日本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屠杀。赴济南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黄郛被日军扣押18个小时。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被捆绑。蔡等17人均被杀害。11日,日本占领济南。中国军民被日军杀伤万人左右,造成济南惨案。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屠杀,蒋介石屈辱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上。日本武装占领济南达一年之久。至1929年3月28日,才达成“济案协定”。在中国保证日本人生命财产安全条件下,日军撤离济南。
4.东北易帜
张学良为首的奉系军阀归属国民政府管辖的事件。张作霖身亡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他发表通电,表示不妨碍统一。国民党决定采和平方法解决东北问题。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冲破日本阻挠,宣布东北易帜。这使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5.改订新约(北京师范大学2001、上海大学、四川大学2004
国民政府初期的一项重大外交举动。1928年6月,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应重订新约。7月,外交部提出:条约已期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末期满者,解除另订;旧约已期满新约求订定者,另订临时办法。改订新约主要是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同时《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取得了各国承认,但没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6.八七会议(北京师范大学1996、华东师范大学200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确定新的革命方针的紧急会议。会议通过关于农民斗争、职工运动、党的组织问题等决议案,发表《告全党员书》。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立新中央临时政治局。政治局委员有苏兆征、向忠发等9人,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八七会议明确了党的斗争方针,中国革命进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时期。然而,八七会议滋长了“左”倾错误。
7.关税自主运动(苏州大学2000、苏州大学2002、南京大学2006
  1927年 7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布告,实行关税自主,并发布各项税务调整条例。    各国对于国民政府关税新政策均不予置理,日本反对尤其强烈。1928年 2月,接任外长的黄部决心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关于中外旧有约章的修约谈判,提出了关于修约谈判的六点原则,表明承认这些条约并打算依照国际法准则,通过外交途径予以修改。二月宣言获得美国的响应,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之后,改订新约运动获得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或者无条件承认关税自主,或者有条件承认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则》,实行了第一个国定税则。后来,中日签订《中日关税协定》。12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海关进口税税则》,它的公布标志着关税自主的完成。
8.张学良(安徽大学2006
(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1928年“东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使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九一八以后,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贼寇之手。后来,眼见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不坚决抵抗入侵日军,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立刻抗日,不仅将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解救,还拯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但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南京中央军事法庭判决,后被蒋申请法庭宽恕但一直被软禁。
9.《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苏州大学2003、安徽师范大学2006
1931年5月南京国民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约法是训政时期根本大法,核心是第三章《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统治权;闭会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政府训导之。制定约法的目的是把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约法成为蒋介石统治的法统依据。
10.训政时期(北京大学1995
国民党占领北京后,宣布结束军政,实施训政。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训政。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纲领规定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国民党训练国民实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治权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于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施行。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规定国民党对中华民国的政权治权负全责。国民党训政时期其实就是其一党专政时期。
11.第三党(北京师范大学2003、四川大学200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政治主张》的决议。邓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5年11月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12.人权派(北京师范大学1998
二十年代末出现的改良主义派别之一,是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新月派”,也被称为“人权派”。国民党公布《训政纲领》后,确立起来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胡适、罗隆基等人,非常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时认为扼杀民主奉行独裁并不利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经常指责国民党的弊政,并出版刊物《新月》,宣扬自己的主张。他们主张改良,反对革命,还把攻击的矛头主要指向共产党。但主张为蒋介石所不许。1930年11月,罗隆基一度被捕。胡适的言论也曾受到国民党反动分子的指斥。
13.中原大战(北京师范大学1997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及其他反蒋派进行的大规模混战,又称蒋冯阎大战。1930年春,冯、阎、桂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形成反蒋大联合。3月,冯、阎、桂将领联名逼蒋下野,推阎锡山和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正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就职。5月,蒋介石下达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8月,汪精卫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决定组织政府,筹召国民会议。9月,在北平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占领京津。10月,阎、冯、汪失败。冯军大部投蒋,冯下野。阎军退回山西,阎躲往大连。扩大会议公布约法后,很快消失。中原大战给人民造成重大灾难,无法计算财产损失。
14.土地革命(中国人民大学1998、中国人民大学2000、华中师范大学2004
土地革命是中共领导的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土地革命先是发动群众打土豪,接着调查摸底实行分田。共产党逐步形成土地革命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分配原则,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以原耕地为基础,平均分配。土地分配后实行土地公有、农民使用,禁止土地买卖。1931年春,改为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买卖。中共的土地革命政策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的根本,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占中国绝对多数的农民的基本要求,为革命胜利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5.古田会议(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为给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方向,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指出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法。表现有: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等等。纠正方法是加强思想教育,严格组织纪律。
16.苏维埃(苏州大学2000、苏州大学2001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列宁称之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告俄国公民书》庄严宣告:“国家权力全部归苏维埃”。这样,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的政权也称为“苏维埃”,但其原意已经不明,成了共产党的政府的代名词。
17.《井冈山土地法》(中国人民大学1999
1928年 6月以后井冈山地区普遍进行土地斗争,12月公布《井冈山土地法》。它规定没收乡村中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也可以分给农民共同耕种或由苏维埃政府组织农场),其方法以人口为标准平均分配(也可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一倍),农民分得土地后须交纳一定的土地税(实际征收20%,有许多地方因农民太苦而未征,红军开支依靠“向白色区域打土豪”)。1929年初,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推动了土地斗争的全面展开。
18.九月来信(四川大学2005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由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该信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确认中国革命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明确规定红军由前委指挥,并将党代表改为政治委员,其职责是监督军队行政事务、巩固政治领导、部署命令等;要求红四军官兵维护朱、毛领导,明确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
1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华中师范大学2001
这是第一次国共对峙时期,共产党成立的政府。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产生了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该政权成立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设计了自己的国旗,其统治区域称苏区。1834年被迫转移,后辗转到陕甘宁苏区,1937年宣告取消。
20.保甲制度(华东师范大学2005
国民党通过推行保甲制度建立基层统治网。1932年8月,颁布《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施行保甲训令》及《剿匪区内各县编直保甲户口条例》,在根据地周围建立保甲组织。1934年,推行到全国。把一县划若干区,限期编组保甲。保甲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依“管、教、养、卫”原则进行活动。保甲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21.四行二局(北京师范大学2002
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的金融垄断网。1928年11月,中央银行成立,财政部长宋子文兼银行总裁。中央银行有发行钞票、铸造国币等权。但中央银行在财力和声誉方面不如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国民政府采用增加官股和派遣人员办法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改称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称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1935年3月,国民政府以“巩固金融,救济工商”为名,控制了中国、交通两行。1935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称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外,还设立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两个金融机构,垄断信托、保险等事业。国民政府还插手“小四行”(新华信托、中国通商、四明、中国实业4银行)、“北四行”(金城、盐业、中南、大陆4银行)和“南三行”(上海、浙江实业、浙江兴业3银行)等二流银行。国民党以四行二局为中心建立了金融垄断网。
22.乡村建设理论(苏州大学2003
由梁漱溟提出旨在消弭中共土地革命影响的理论。在实践中,梁尽管肯定了中共对土地、农村问题的重视,然而坚决否定中共所倡导的土地革命的合理性。他认为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伦理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社会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相对立的阶级。并对乡村组织建设提出了“政、教、富、卫合一论”。乡农学校是乡村建设中的中心环节,以乡学来恢复“法制礼俗”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以新的伦理规范来协调乡村社会矛盾。合作社理论是梁所设计的新社会机构中的颇具特色的内容。该理论立足于中国传统社会,利用传统文化来解答中国社会法发展这一难题,其方法论上多有可取之处。其总的价值趋向是保守的,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传统的。
23.张闻天(北京大学2003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遵义会议上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代替博古负总责。延安时期,张闻天长期主管全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张闻天到东北做地方工作。1951年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1976年7月,在江苏无锡病逝。1979年8月,冤案予以平反。著作编为《张闻天选集》。
24.查田运动(武汉大学2005
1933年6月1日,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2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6月,八县查田运动大会在瑞金召开。毛泽东作了查田运动报告,查田是查漏划的地主富农,而不是按亩查田,也不是再分田。阶级路线是:以工人为领导,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去削弱富农,消灭地主。1933年10月,苏维埃政府通过毛泽东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毛泽东又制定《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这两个文件是土地革命的指导性文件。1934年3月,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查田运动的训令》。认为纠正过左错误,阻碍了查田运动,给了地主富农反攻机会。这使“左”倾错误发展,不仅打击了地主、富农,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
25.法币政策(苏州大学2000、华中科大2002、华东师范大学2004、北京师范大学200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金融政策。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即法币政策。主要是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废除银本位制, 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公私款项以法币为限;白银国有,作法币准备金;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可无限制买卖外汇。国民政府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只能以外货为依附,实行汇兑本位制。国民政府曾向美、英要求提供3亿美元和1000万英镑的贷款,遭拒绝。国民政府只能以手中的白银在国外出售,取得外汇。法币成了英镑和美元的附庸。但是法币政策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04
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控制的国民党反对中国共产党,并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新军阀混战,中国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时,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还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武装起义。它以实际行动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给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使中国人民在黑暗的日子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同时我们党创建了自己的革命军队,肩负起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使命。这些武装起义,是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2005、中国人民大学1999
(1)南京政权建立后,国民政府为筹战争经费,一面借外债,发行公债,一面整顿税务。关、盐、统三税是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经过改订新约,关税收入增加。国民政府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1931年公布《盐法》,实行就地征税,盐税收入增加。统税是对工业产品所课的出厂税,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范围扩到棉纱、火柴等业,后扩大到其他工业品。统税与裁厘相联系,即一种产品在出厂时征一次性税,以后运销各地,不收厘金。并发起改定新约运动,争取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2)1928年11月,国民党成立中央银行,国民政府采用增加官股和派遣人员办法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3月,国民政府以“巩固金融,救济工商”为名,控制了中国、交通两行。1935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称中国农民银行。此外,还设立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两个金融机构,垄断信托、保险等事业。形成了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的金融垄断网。并开办大批的国有企业,独占矿业,统制许多农产品,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
(3)1933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规定4月6日起,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须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在中国确定银本位制。废止银两,简化了币制,促进了商品流通。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施币制改革,即法币政策。主要是钞票发行权收归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废除银本位制,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公私款项以法币为限;白银国有,作法币准备金;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可无限制买卖外汇。但是国民政府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法币成了英镑和美元的附庸。法币政策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
3.根据地的经济特点。(安徽师范大学2006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转战各地开辟根据地。在根据地,中共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共领导的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共产党逐步形成土地革命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他们发动群众打土豪,接着调查摸底实行分田。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以原耕地为基础,平均分配。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买卖。各苏区经过土地革命,在根据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基础,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中共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的一场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民众团体首先行动起来,掀起了大生产高潮。大生产运动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同时,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施行的新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减租按抗战前租额减低25%,以抗战前后为界限,只减今后的,多年欠租,免交;减息是减过去的,以1.5分为计息标准,抗战后的息额,听任民间自由处理。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4.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官僚垄断资本?(南开大学1999、苏州大学2000
人们习惯把中国近代史上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称为官僚资本。国民党依靠帝国主义,凭借政治、军事权力,迅速完成对金融的垄断,并逐步扩大到其他经济领域,形成国家垄断资本。国民党官僚资本以国民政府所办的国有企业为主,从接收北洋政府官僚资本开始,但这部分资本数量有限,还称不上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从金融垄断开始。1928、1931年和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设全国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全国资源委员会,独占全国工矿业。农业方面,国民政府对许多农产品实行统制。四大家族控制交通运输业、新闻出版业等。到1936年,官僚资本已经形成。
近代中国的官僚垄断资本是建立在四大家族用政治权力控制国家经济的基础上的,是政治独裁的结果。
51919-1937年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兰州大学2006
经济。1919~1927年是中国经济由发展到衰落的转变时期,农业、工业、手工业和贸易,尤其是工业最为明显。也是中国经济出现地方性官僚垄断经济,有可能走新民主主义道路,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转变时期。而在根据地,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地区,开始要改变土地制度。1927年以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国经济就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发展的现实道路。
1927~193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开始崩溃的时期。首先,是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的进行,工农民主政府的公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社经济的产生。其次,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
1931~1937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进一步崩溃的时期,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开始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首先,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我国东北,占领区经济半殖民地化。其次,各革命根据地从1931年后有了较紧密的联络,土地革命逐步深入,公营经济有了发展,并开始了可能的必要的经济建设。最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地区,1931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在这几年中基本上建立起来的。
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转入新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这表现在唯物史观等多方面。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各种思想展开了斗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在1927年以后,国民党右派分裂统一阵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政府推行文化复旧运动,推行文化建设运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最高当局,公开宣扬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试图以旧思想控制人们,严密约束文化的发展。
三、论述题
1.试述“改组派”的主要活动。(南京大学2005
答案要点。
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世人称“国民党改组派”,简称“改组派”。
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声称要“集合革命同志”,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随后即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奉汪精卫为领袖,以陈公博为总负责人,标榜“恢复民国十三年改组国民党的精神”,这实际上是企图通过改组国民党,与蒋介石争夺党权和政权,是国民党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改组派成立后,首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包办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攻势,最终失败。
接着又先后策动张发奎和唐生智、石友三在湖北宜昌和河南郑州、江苏浦口起兵讨蒋,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策应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的联合反蒋战争,1930年8~9月,汪精卫还在北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宣布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后因军事失败而瓦解。
此后,改组派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于1931年初被汪精卫宣布解散;但作为政治派别,仍参加了同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再次合作才彻底瓦解。
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性质上跟蒋介石集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2.概述1929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安师大04
国民党各派在破坏革命统一阵线之后,取代以前的北洋军阀等形成了新的军阀,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权力的斗争。1929到1930年间,爆发了几次大的混战。
(1)蒋桂战争。1929年3月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进行的战争。起因是关于军队编遣和两湖地盘问题。蒋为制桂,暗送军火给湖南省主席鲁涤平,唆使鲁反桂。桂系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的名义将鲁免职,何键继任。3月26日,蒋介石下令讨桂。4月,蒋军进入武汉。5月,李宗仁组织南路护党救国军,通电反蒋,并进攻广东。6月,蒋支持的粤军打败桂军,蒋任命原桂系的俞作柏为广西省主席。蒋桂战争结束。
(2)蒋冯战争。1929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进行的战争。冯玉祥调配兵力准备讨蒋。但在蒋的收买下,冯军发生分化,韩复渠、石友三等投蒋。10月,冯军将领宋哲元等通电讨蒋,蒋下令讨伐冯军。蒋冯在豫西展开激战。原答应与冯联合的阎锡山,转附蒋反冯,冯军败回陕西。
(3)第二次蒋桂战争。1929年11月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粤桂战争。在蒋桂战争中被蒋起用的师长张发奎,与桂系联合,组织护党救国军,进攻广东。何应钦率军援粤,击败张桂军。
(4)中原大战。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及其他反蒋派进行的大规模混战,又称蒋冯阎大战。1930年春,冯、阎、桂及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形成反蒋大联合。3月,冯、阎、桂将领联名逼蒋下野,推阎锡山和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正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就职。5月,蒋介石下达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8月,汪精卫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决定组织政府,筹召国民会议。9月,在北平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占领京津。10月,阎、冯、汪失败。冯军大部投蒋,冯下野。阎军退回山西,阎躲往大连。扩大会议公布约法后,很快消失。中原大战给人民造成重大灾难,无法计算财产损失。
经过多次军阀混战,蒋介石依靠英美和江浙财阀的支持,打败他的所有对手,反蒋势力失去与蒋一决胜负的实力。1930年底,蒋开始把重点转向剿共。
3.结合历史史实评述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苏州大学2004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巩固一党专政的政策,对外则在维护帝国主义列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利益。
政治上:(1)国民党占领北京后,宣布结束军政,实施训政。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训政。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国民党训政就是一党专政。同时也完备了国民党政府机构。(2)厉行清党。1927年4月南京政府成立后发出的秘字第一号命令。它通令缉拿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随后成立以邓泽如为主席的中央清党委员会,并制订《清党条例》。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制止共产党阴谋案》。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被害。(3)编遣军队。1928年7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北平小汤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编遣委员会。1929年1月,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成立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军队编遣委员会。蒋介石以中央名义,强调统一,要求各集团军归命中央。冯玉祥提出有利第二集团军的方案,蒋介石暗示阎另提方案。最后,否定了冯方案,冯称病不出。1929年8月,蒋介石召开国军编遣实施会议,做出各种规定,但冯、阎、李没出席。军队编遣也没成功。(4)整顿税务,为凑齐同各地军阀交战的军费,增加政府收入,国民政府整顿税务。
外交方面:(1)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应重订新约。7月,外交部提出:条约已期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末期满者,解除另订;旧约已期满新约求订定者,另订临时办法。改订新约主要是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2)对俄绝交。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仇视苏联政策。1927年间,蒋介石提出对俄绝交,发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令”,撤销苏联领事馆,关闭苏联银行、轮船公司和商业机构。(3)1929年5月,张学良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挑起中东路事件。7月10日,蒋介石、张学良指使中东铁路中方负责人武力接收中东路,遣送苏方高级职员59人。18日,苏联对华断交。8月,中苏边境发生冲突。美国等企图干涉,实现中东路共管。苏军打败东北军。12月,双方签订《伯力协定》,恢复事变前状态。
4.试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经验与意义。(安徽大学2006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1927年以后,共产党建立了井冈山、中央革命、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等根据地,他们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共产党逐步形成土地革命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先是发动群众打土豪,接着调查摸底实行分田。1928年5月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分田斗争展开。12月,颁布《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决议案》后,土地革命开展。1930年2月,联席会议在江西吉安召开(二七会议),确定党的任务是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和发展工农武装,土地一要分,二要快。会议推动了赣西南的土地斗争。
中国共产党逐渐解决了土地革命路线问题。没收对象。开始只没收大中地主土地,对小地主减租。后来没收一切私有土地。中共六大时,只没收地主土地。《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红四军颁布《兴国土地法》,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土地。分配原则,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以原耕地为基础,平均分配。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开始实行土地公有、农民使用,禁止土地买卖。1931年春,改为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买卖。阶级路线。中共六大确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1929年,中共坚决反对富农。1933年6月1日,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1934年3月,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查田运动的训令》。认为纠正过左错误,阻碍了查田运动,给了地主富农反攻机会。这使“左”倾错误发展,不仅打击了地主、富农,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1935年,把对待富农的政策改正。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马克思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用于中国后,同中国革命结合形成了新的斗争理论,为中共在国内站稳脚跟并继续革命指明了方向,挽救了危机中的党。而且土地革命在各苏区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以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抗日。1946年,则在解放区施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新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革命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败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5.试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99、南京大学2006
参考第六章简答题第6
6.试析“四·一二”政变对武汉国民政府的影响。(浙江大学2002
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及大资产阶级的恐慌,他们开始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最终找到了蒋介石。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分子在大革命胜利进军之际,开始寻找支持者来突破左派的阻挠,跳过汪精卫等孙中山的接任者接任国民政府大权。在帝国主义及大买办的支持下,1927年,他在上海发动反共清党、屠杀革命者和工人群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9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把矛头指向武汉国民政府,声称那里是共产党控制的政府。
在帝国主义以及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集团等反革命势力对武汉地区加紧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武汉国民政府对蒋介石进行了谴责,指责他违背孙中山遗愿,破坏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但是因为蒋介石反动力量强大,而且汪精卫等人也只是想以此同蒋介石争夺权力,并没有真正革命的意思。武汉政府很快处境困难,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兵变不断,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三省工农运动仍然高涨,但形势非常不利,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感到坚守困难,逐渐开始动摇并走向反动,最终发动了反革命的“七·一三”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国共第一次合作最终破裂。
7.试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及其意义。(上海师范大学2002
答案要点。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军未能粉碎第五次“围剿”,被迫长征。
1934年10月,临时中央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计划转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在强渡湘江时遭到湘桂国民党军攻击堵截,损失惨重。长征不到两个月,红军仅余万多人。突围红军放弃原计划,转道贵州。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导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会后不久,成立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小组,负责红军的作战行动。接着,红军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大渡河,越过夹金山,继续前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四川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沙窝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会后,一、四方面军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在毛泽东率领下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到达川北巴西。张国焘在左路军经过草地到达阿坝后,反对北上,并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自封中央“主席”。
1936年6月,张国焘取消他的“中央”。红二、四方面军汇合后,从甘孜出发到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
意义。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8.试论1931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北京师范大学1997
1931到1937年,蒋介石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其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统治,并展开大规模的剿共斗争。
(1)约法之争。中原大战结束前,蒋介石为从法统上加强统治,通电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约法。这受到胡汉民反对,发生约法之争。胡汉民公开反对国民会议制定约法。1931年2月28日,蒋介石将胡软禁在南京汤山。这引起蒋胡派对立。蒋介石被迫发表谈话,主张国民会议只制约法,不提总统问题。
(2)国民会议。1931年5月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约法是训政时期根本大法,核心是第三章《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统治权;闭会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国民政府训导之。制定约法的目的是把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约法成为蒋介石统治的法统依据。国民会议的召开表明蒋介石统治的加强和国民党转向剿共。但是这也加剧了派系争斗。1931年5月,在广州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等,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
(3)抓军权。1932年1月,国民党决定恢复军事委员会。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统率陆海空军,总揽军令、军政事务。3月,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参谋长。6月,军事委员会将国民党军编为48个军96个师,建立了庞大的“中央军”。
(4)庐山军官训练团。1933年7月在江西庐山开办的军官训练团。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为副团长,对师以上高级军官施行“精神训练”。训练团主张恢复“国家的灵魂”和“军人的灵魂”,将“智”、“仁”、“勇”作为军人精神。学员“绝对信仰统帅和绝对服从命令”。后来,训练团扩充为训练党政军教人员。1935年8月,又开办“峨嵋军训团”。
(5)建立中统和军统。1927年底,蒋介石命陈果夫组织“中央俱乐部”。国民党“三大”时,陈立夫为中执会秘书长。二陈势力逐渐伸进各省市党部的组织部门和基层组织,形成二陈为中心的CC系集团。1932年初,以二陈为中心成立“国民党忠实同志会”,蒋介石为会长。在陈果夫控制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有一个“党务调查科”(后称“党务调查处”),是“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的前身。1932年3月,蒋介石指使贺衷寒等,打着“复兴民族”的旗号,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以蒋介石为社长。复兴社成立在其内部成立了一个秘密的内层组织“力行社”,并设立外围组织“革命青年同志会”和“革命军人同志会”等。复兴社的活动范围起初主要是在军事系统,后来扩展到其他方面。复兴社设有特务处(以戴笠为处长)和别动队(以康泽为头目)。这个特务系统后来隶属军事委员会,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46年3月,戴笠死后,蒋介石对军统局进行改组,将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与国民党原军委会军令部第二厅合并组成军事委员会改组后的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原军统局的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任局长。这个组织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覆灭而垮台。
(6)保甲制度。国民党通过推行保甲制度建立基层统治网。1932年8月,颁布《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施行保甲训令》及《剿匪区内各县编直保甲户口条例》,在根据地周围建立保甲组织。1934年,推行到全国。把一县划若干区,限期编组保甲。保甲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依“管、教、养、卫”原则进行活动。保甲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7)对外则对日本的侵略实行绥靖政策。自“九·一八”日本入侵东北之后,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接口全力围剿共产党,对日本的入侵妥协退让。
9.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南京大学2003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帝国主义以及大买办大资本主义的支持下建立,从一开始就同帝国主义国家有着千丝万履的联系,因此它承认外国在中国的既得权利,在此前提下,提出修订新约的要求,收归了一些国家权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的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突袭和南京政府东北当局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不战而溃。在4个多月中,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面对日本武装侵略,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派纷争不休。“九·一八”后,宁粤主张和平解决。1931年11月7日,达成协议,双方各在所在地召开国民党四大。南京国民党四大召开,蒋介石主张团结御侮,但提不出具体措施。广州国民党四大召开,倒蒋气氛激烈。在反蒋派别的进逼下,蒋介石被迫辞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国民党忙于内斗,无力解决问题。
1932年1月,上海《时事新报》发表蒋介石的《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他反对对日宣战,提出不绝交、不宣战、不订割地之约、不签丧权之字。蒋介石的四不方针,是因不抵抗不行,又不敢真抵抗。如果承认日军侵占东北,国民党必将受全国人民反对。于是,蒋介石默认现状,但不和日本讲和订约。3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傀儡政权伪“满洲国”。9日,溥仪在长春任执政,年号大同,首都长春,改称新京。
1932年初,日本为转移视线,压迫国民政府屈服,在上海挑起事端。1932年l月18日,日本制造“日本和尚事件”。日本驻沪总领事向上海市政府抗议,提出道歉、惩凶、赔款和取缔抗日四项无理要求。上海市政府承认四项要求。但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闸北。驻上海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楷、总指挥蒋光鼐指挥下,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开始。蒋介石和汪精卫主张求和。5月5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不能进驻上海,而日本可留驻上海。
《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此后,蒋介石发表了一系列攘外安内的言论,称第一是剿匪来安内,第二是抗日来攘外;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同时也要消灭违抗中央的军阀。
1933年1月,日军炮击临榆县城。驻山海关东北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安德馨营全营300人力战殉国,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日军先头部队128人,不费一弹侵占热河省会承德,全国舆论大哗。蒋介石让张学良辞职,何应钦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并调3个师的中央军北上。
1933年5月3日,国民政府设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黄郛为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派熊斌与日军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协定》。协定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驻军,日本可自由行动。这样,华北门户大开,日军可随时进占冀察和平津。
由于国民政府的一再退让,1935年,日军又在华北策动了一系列分离阴谋,被统称为“华北事变”。为阻止华北“自治”,国民党采取了相应对策,撤销北平军分会,派何应钦为行政院驻平办事长官,委宋哲元为冀察绥靖主任,殷汝耕免职拿办。宋哲元利用特殊地位,向蒋索取华北大权。蒋介石被迫让步,明令设置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任委员长。委员会隶属国民政府,但有很大独立性
1935年国民党五大召开,党内抗日力量上升,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变化。1936年7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作了外交政策说明,主张最低限度是保持领土主权,绝不订立侵害领土主权的协定,绝不容忍侵害领土主权的事实。
1935年10月,蒋介石会晤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希望改善关系。蒋介石派陈立夫秘密赴苏,商谈对日军事同盟问题。1936年1月,宋子文、陈立夫通过宋庆龄先后找到董健吾、张子华分别去陕北与中央打通了联系。经过协商,双方意见逐渐一致。1936年3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张群和日本驻华大使有田举行了四次会谈。此后,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举行了十五次会谈,川越提出无理要求,张群拒绝,中日交涉停顿。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西安,张学良、杨虎城不愿与红军开战,也不愿离开西北被蒋介石改编。12月12日,二人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威逼蒋介石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开始商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战事宜。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仍然希望能“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日军仍继续进攻,和平希望破灭。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强调国民党的领导和统一指挥,但承认中共宣言和两党合作抗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对日开展了大规模的作战,抵抗了日军大部分的兵力,为抗战贡献良多。但由于日军早有准备,且武器精良,正面战场大溃败,对日形势不容乐观。共产党开赴日后创建根据地,支援了正面战场。日军虽然进军迅速,但最终因为中国军队的顽抗加上自身实力的不足,陷入了持久战,其迅速灭亡中国的阴谋破产。
......
如果你是18历史学考研学生
欢迎联系历史学考研网老师
帮助你选择报考院校、专业课复习指导
老师微信: 610492442
回复:18历史学考研


精彩文章推荐

1.18考研必备的历史学专业课教材、辅导书和真题书---必看
2.   18考研成功从这里开始(优惠学员全国只限100人)
3.   历史学复试真题!辽宁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欢迎转发
4.   17历史学院校排行榜       经典转发
5.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三)  ‖  历史学考研网
6.   北上广容易考的8所211院校   要转疯了
7. 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一)  --复习重点喔,只发一遍
8. 17只考中国史院校解读      经典转发
9. 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二)  ‖  历史学考研网
10.  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四)  ‖  历史学考研网
11. 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及考研方向与就业前景
12. 二、三本学生考985名校,会有歧视吗?事实是……
13. 这几所学校可媲美985/211!
14.   从普通二本到985读研是种什么体验?
15.  2017-2018年中国一流大学(100强)排行榜,有你的目标校吗?
16. 18考研学生 ‖  注意,这是考研阅卷的水旱区!
17.  考研党坐了一整天,效率不高怎么办?
谢谢你看到了最后
喜欢就赞一个,爱就分享朋友圈

获取更多的干货资料,关注微信 610492442朋友圈
点击关注↓↓↓(长按三秒),并点击右上角↗↗↗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